学院成功举办数字经济时代 LED(法律·经济·数字)复合型
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就全面依法治国与培养法治人才等发表重要讲话将满五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回应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治理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4月23日,由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法治江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江西财经大学数据法律研究院主办的“数字经济时代 LED(法律·经济·数字)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我校以线上方式顺利召开。江西财经大学校长邓辉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在主题发言阶段作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杨德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龙卫球、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刘艳红、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等22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并作主题发言,线上参会人数共130余人。
邓辉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参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他介绍了学校及法学院的历史成就、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感谢各位嘉宾长期以来对学校和法学院的支持与指导。他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就全面依法治国与培养法治人才等发表重要讲话将满五周年之际,召开本次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资源整合,学校在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的探索与实践,期待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交流协作。开幕式由法治江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易有禄教授主持。
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由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小剑教授主持。
邓辉教授题为“数字经济时代 LED(法律·经济·数字)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发言,从数字经济时代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出发,重点介绍了江西财经大学LED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四个发展阶段。
王轶教授从知识论的角度,阐述了新学科从出现到体系化的过程和规律,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的建设情况与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与实践,倡导从以问题出发为主导的研究,扩展到领域和知识的体系化,形成思想资源和分析框架,进而构筑学术世界观和前见。
时建中教授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学”人才培养的经验:作为领域法学的学科内涵的探讨;数据治理等学科方向的设立;以数据法治研究院、国际交流平台、智慧司法联合实验室为代表的机构与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杨松教授题为“数字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因应”的发言,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了法学教育变革的意义,指出数字时代呼唤法学教育理念、法学教育主体、教育模式三方面的变革,并介绍了辽宁大学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实践。
龙卫球教授题为“数字复合法律人才培养的重点与难点”的发言,总结了数字复合法律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各种模式下机构、学科、学生融合等重点与难点问题的重难点,提出了本硕联动、建设跨学科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刘艳红教授题为“探索‘数字法学’助推新法科建设与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发言,指出新法科建设与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应当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理念转变为前提,以专业交叉深度融合为核心,以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平台为抓手和助推器。
汤火箭教授题为“探索与反思:数字经济时代的法学教育变革”的发言,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法治人才的实践措施与困惑,提出以共建促精品、以运用促融合、以实践促融通等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建议。
张吉豫教授题为“数字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发言,以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的实践为例,按照“中国需求-问题导向-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逻辑展开,介绍了未来法治研究院“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复合型研究模式,探索“一体多维、二元融合、学科交叉”的培养体系的经验。
杨德敏教授题为“数字时代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内在要求与培养模式探索”发言,指出数字时代高素质法律人才应当具备德才兼备、交叉融合、走向世界的品质,提出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法学与数据科学相结合、培养走向世界的涉外数字法治人才等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建议。
下午的主题发言环节由江西财经大学数据法律研究院焦洪涛教授主持。
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教授题为“LED 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的发言,提出LED 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包括观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认为LED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应当按交叉专业进行而非专业群的集聚。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王健教授题为“数据法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的发言,从学科设置的意义、学科名称的确定、研究方向的设置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在“数据法学”二级学科建设上的经验与思考。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童志锋教授以题为“数据法学专业建设的现实进路与未来发展”,介绍了浙江财经大学在数据法学专业设置上的探索,认为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不仅应当着眼于信息技术研究与法律规制研究,还应当构建整体性的理论体系,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更新培养理念与目标。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胡铭教授题为“面向数智未来的法学教育”的发言,介绍了浙江大学“3+3”本研一贯高端数字法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四川大学市场经济法治研究所所长王竹教授题为“‘民商法学+智慧法治’培养LED复合型法治”的发言,介绍和展示了四川大学以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带动课程建设和课程方阵建设、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等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做法与经验,突出了教学与科研并重,前沿和实务并举。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荆月新教授题为“数据时代背景下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的发言,指出在不确定时代发展数据法学是一个确定的机遇,但在现阶段也存在学科、专业、师资的融合难以真正实现的问题,应着力于法学教育主体的自我提升与转型,也要整合学校内外部的资源和人才。
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禄生教授以题为“人工智能法学人才培养的东南大学实践”的发言,介绍和展示了东南大学人工智能法学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强调“新法科”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新法科”建设需要跳出法律人的舒适圈,要有大交叉大融合大生态建设的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王博题为“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对法学期刊的要求”的发言,认为法学期刊对于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应当秉持“开放、专业、引领、新知”的态度,并就新兴领域科学范式知识生产的建制方式和学科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应当注意的视角和问题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副主编余涛题为“法学教育类论文的写作——结合<法学教育研究>前沿与趋势”的发言,通过可视化的计量统计方式展示了《法学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刊物风格与刊文数据。
南昌大学法学院张恩典副教授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法律职业的变迁与法学教育变革”的发言,指出传统法学教育存在教育目标偏颇、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需求;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宜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加以变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姚瑶副教授题为“新法科下数字法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难点突破”的发言,指出数字法学对应的是复合型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其在教育目的上必须突出获取、整理、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积极拥抱社会科学方法论,从而实现法科生底层知识结构的复合与升级。
江西财经大学数据法律研究院院长饶传平教授题为“数据法律人才培养的三个层面”的发言,介绍了从“麦谈例会”、“经典阅读”、“实习实践”三个方面介绍江西财经大学培养数据法律人才的做法与经验,提出数据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在理论阅读、论文写作、实践操作三个层面实现互补与交错。
江西财经大学数据法律研究院杨安卓副教授题为“反事实建模与法律史教育:理论与实验”的发言,提出通过反事实建模可以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发生对法治发展的影响进行可计量的预测与评价,认为法律史教育和研究也可以实现数字化。
在研讨会的总结环节,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红星教授对22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学术总结并就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谈了自己的看法。
以上各环节结束后,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上,易有禄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感谢各位嘉宾的真诚交流和精彩分享,感谢所有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指出本次研讨会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就全面依法治国与培养法治人才等发表重要讲话即将满五周年之际召开,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和现实意义,期待和欢迎各位参会嘉宾亲临学校和学院进行各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