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律师职业能力提升,探讨律师教育新趋势
3月4日,法学院举办了”律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与法律教育新趋势”讲座交流会。王宝莅教授台湾台洋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王宝莅担任主讲人,会议由法学院副院长熊进光主持。
王教授以法律人的伦理困境及解决之道为切入点,为同学们讲授了律师职业能力的提升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律师教育新趋势。其中对律师职业能力问题,他深刻指出:“当一个律师接受了当事人委托的那一刻起,他就必须抛开对当事人品格、名誉及行为是否道德的主观见解,做到对当事人情况的相对保密。这是最为一名律师基本的职业操守。但是这种保密又是相对的,如果当事人已经犯罪,律师有责任为其保密。然而换一种场景,假设当事人正在犯罪,作为当事人律师从公共利益考量,他不应该保密。”王教授的一番话引起了场下同学的思考与讨论,相继有同学举手提问,其中有位同学问道:“如果已经知道了实情,作为被动的一方,在当事人利益与良心之间如何权衡?”短暂沉默之后,王教授用两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法院消极诚实与做良心的保管者。
熊副院长最后总结到:“道德与律师职责间的考量,我们更多期望同学自己去权衡,旁人只能做到提醒。我们法学院希望教育出‘文明’的法律人,即语言文明,职业文明,与检察长沟通的文明与程序的文明。律师不仅要学会谨记角色的距离,还应有审时度势的智慧。”最后,他以六字箴言结束了整场讲座:信任、专业和勤奋。
整场交流会聚焦于律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老师与同学一起探讨了律师教育的新趋势。在这场思想的碰撞中,一方面,同学对律师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道德与律师职责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另一方面,对律师能力要求的认识也诱发了更多对自我的审视与改进。
下一篇:
3·15助百姓维权,畅享消费携手共治